上海是全國*大的機器人產業高地。
上海,一直是中國經濟的代名詞。

就在*近,國際機器人“四大家族”之一的ABB在上海浦東康橋舉行了投產儀式,宣布其領先的機器人超級工廠正式開業。

ABB機器人與離散自動化全球總裁安世銘表示:“機器人超級工廠的開業是ABB在華三十年成功發展歷程中的又一重要里程碑。新工廠將更好地幫助中國客戶在自動化的新時代實現持續增長、應對勞動力短缺的挑戰,并創造高價值的就業機會。”
騰飛的上海機器人產業
根據中國電子學會預計,2022年全球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513億美元,2017至2022年的年均增長率達到14%。到2024年,全球機器人市場規模有望突破650億美元。
再看中國機器人市場,近幾年來,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在全球“一騎絕塵”。2021年我國工業機器人出貨量達25.63萬臺,同時,2021年我國工業機器人市場規模達到445.7億元,穩居全球第一。
談到中國機器人市場,上海機器人產業必然是繞不開的話題。
據上海市委外宣辦介紹,上海機器人密度260臺/萬人,是國際平均水平(126臺/萬人)兩倍還多,上海市工業增加值從2011年的7231億元提高到2021年的10739億元,保持全國城市第一,工業總產值從33834億元提高到42014億元,突破4萬億元大關,綜合實力邁上新臺階。
機器人四大家族——發那科、ABB、安川和庫卡都將其中國總部或機器人總部設在上海,占到了中國市場近80%。除此之外,國內機器人巨頭新時達、新松等也都將上海作為擴大產業布局的重要根據地。
中科新松于2014年在上海成立。作為協作機器人的領軍企業,中科新松一直致力于打造國際化、平臺化、創新的機器人行業標桿,擁有全球*齊全的協作機器人產品系列,核心部件完全自主研發并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。

先后被工信部認定為首批*“專精特新”小巨人企業、成為協作機器人細分領域的“隱形冠軍”,榮獲“高新技術企業”、上海市“專精特新”企業,上海市企業技術中心、上海市專利工作試點優秀單位,浦東新區企業研發機構等稱號,其產品已廣泛應用于汽車、3C電子、精密制造、醫療機械、食品加工等行業,實現了智能制造柔性生產的新模式。
上海新時達成立于1995年,2010年新時達上市以后,開始著手布局機器人產業,通過自主開發機器人控制系統、伺服系統和軟件系統,技術自主化率超過整機價值的60%。
如今,新時達機器人在3C、鋰電、光伏、白電、金屬加工、汽車零部件等行業推動了規模應用,服務于包括富士康、海爾等“工業4.0燈塔工廠”在內的制造業企業,在2021年成為首家累計出貨量超過2萬臺的國產品牌,有力推動機器人國產進口替代和產業鏈完善,助力制造業向高質量發展。
此外,還有節卡、捷勃特、大界、木蟻、達闥……
跑出四個獨角獸
除一些知名的工業機器人品牌外,高仙、擎朗智能和非夕等新機器人獨角獸,也從上海扎根而起。
高仙機器人于2013年成立,從2015年高仙第一臺清潔機器人落地新加坡圣淘沙起,高仙已征戰海外市場6年,將中國智造帶向了全世界。
截至目前,高仙機器人已落地全球30多個國家地區,1500多個客戶遍布亞洲、歐洲、美洲、非洲、大洋洲。

上海擎朗智能于2010年成立,總部位于上海,致力于為全球企業提供智慧無人配送解決方案。公司通過應用先進的智能服務機器人和人工智能技術,打造高效、穩定、可靠、實用的解決方案,幫助全球各行業的企業提升服務效率,實現智能化升級。

據了解,其業務覆蓋餐飲、酒店、場館、醫療、商務、辦公、社區養老、機場等場景,目前,擎朗智能已成為海底撈、巴奴毛肚火鍋、新白鹿、四川香天下、外婆家、廣州酒家、Space lab失重餐廳等眾多國內外知名品牌的合作伙伴。
另一獨角獸企業禾賽科技創立于中國上海,致力于做“機器人的眼睛”,是全球自動駕駛及高級輔助駕駛(ADAS)激光雷達的品牌。禾賽科技客戶遍及全球40個國家、90多個城市,全球排名前15家自動駕駛公司里,就有12家采用了禾賽科技的激光雷達作為主雷達。
此外,今年6月非夕機器人融資近億美元B+輪,一躍成為獨角獸。
目前,上海已成為中國*大的機器人產業集聚區,企業種類多樣,相關產業組織和布局基本形成,可以說,全球機器人產業的三分之一在中國,而中國機器人產業的三分之一在上海。
上海成為全國*大的機器人產業高地的原因:
首先,良好的創新環境和人員環境。上海是全國科技的聚集之地。在上海,*、部委級的創新體系達到260多家,其中*的機構有119家,雖然它們各自的功能不盡相同,但這些機構都擁有共同的一點——創新。創新是社會發展的主要驅動力,而技術創新是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,更是經濟社會競爭力的核心要素,這些機構的存在提升了整個上海市的創新環境。
人才的質量決定了生產活動的水平。縱觀世界,產業的聚集同時也是人才的聚集。人才是機器人企業新鮮的血液,上海市科研院所、高等院校、企事業單位所積聚的人才略有不同,在科研大軍中,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員相差無幾,企事業單位的科研人員所占比例*大,達到67%,這部分人員可以迅速轉化為生產力,能夠為項目輸送源源不斷的人力。

其次,政策支持。《上海市關于鼓勵外商投資設立研究開發機構的若干意見》的文件中提出鼓勵外商來上海投資,對外商參與重大項目進行鼓勵,吸引外資企業的進入,推動本地企業和外資企業的合作,同時要求對做出貢獻的外資企業有關人員進行物質和精神上的獎勵,激勵外資企業人員推動上海經濟的發展。
《上海市十二五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》認為上海是一個地區容量有限、資源有限的城市,同時也是國際港口城市和經濟中心城市,加快轉變上海市經濟發展方式刻不容緩。上海市《關于開展版權糾紛委托調節工作的意見(試行)》文件中說明上海市開始注重企業之間的知識產權保護。
這些文件的出臺,有效的支持了上海機器人產業園的建設,保證了產業園政策環境的穩定。
尾聲
11月23日,上海舉行市政府新聞發布會,介紹了《上海打造未來產業創新高地發展壯大未來產業集群行動方案》相關情況。
據了解,目前上海交大正聯合閔行區、寧德時代等,籌備建設未來能源與智能機器人產業科技園,同濟大學將聯合楊浦區、嘉定區、上汽、百度等建設自主智能未來產業科技園,市科委將支持更多市屬高校聯合所在區開展相關建設試點。
百舸爭流,奮楫者先,中流擊水,勇進者勝。上海是一座偉大的城市,機器人是一項偉大的事業。未來上海將牢記使命,踔厲前行,奮力譜寫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的嶄新篇章,引領中國機器人產業更好更快發展。
來源:網絡
了解更多:發那科機器人